你可曾好奇,為什麼在同一件事情上,每個人有不一樣的反應?這個不一樣又是從何而來?
非洲人世代沒有穿鞋習慣,有人相信,賣鞋給非洲的生意註定做不來,但也有人認為,這正是賺錢的機會。
你可有想過,推動一個人前進或改變,為什麼有些人需要獎勵,只要感到滿足、有樂趣,他們就能拼命為了獲取更多而奮鬥 ; 與此同時,有一些人則努力拼勁,不是因為想追求更多,而是為要不想失去、他們因為要逃避「痛苦」,不得不努力前進呢?
是什麼不同的行為性格、信念決定影響我們?又是什麼讓我們不斷自動重複著某些行為決定?
當你接觸了身心語言學(NLP)之後,你就會知道一切人類的習性是來自個人的「認知過濾鏡」。每個人都是從個人的「過濾鏡」,透過自己的程序來接收不同外在的信息。當同一外在事件出現時,每個人會先用個人的程序(習慣)去接收信息,並產生不同的思維角度、情感、方法、選擇和決定等過程。由於每個人有不同的過濾鏡,因此在相同的外在事件上,就會有不同的反應和行為表現。
ISNS – 身心語意創辦人- Dr. Michael Hall,將 NLP 談及的 23項 處事模式(Meta-Programs),發展成60項處事模式,而相關內容都記載到他的一本著作 《figuring Out People》中。作者對每一個處事模式做出詳細而系統的解釋。
處事模式是NLP中的關鍵模式之一。透過理解這些模式,我們就能容易知道對方心裡是怎麼想的,從而更瞭解對方的出發點。
Michael在書中強調處事模式並非一成不變,而是基於情境的。他也將處事模式定義為每個人的思維方法,而並非「性格」。當一個人認識了自己的思維及行為模式後,就可以自行決定是否需要將該模式擴展或延伸至另一端的思維或行為。例如你是一個大畫面(Global)的人,你想要在某些事情上更具體(Specific),你可以選擇你想要的細節度,然後通過處事模式的擴展練習,讓自己有所「改變」。經過大成教練課堂上的擴展處事模式練習,學員都會對自己有更深度的認識,從而可以在某些情景下,改變一些對自己無效的行為。
Figuring Out People 堪稱為處事模式的的百科全書。(中文翻譯書譯名為 “閱人” 於2020年年中出版)
留言